民宿卖出豪华酒店价、滩涂里搞起国家级“运动会”……看象山渔村的新鲜事
民宿卖出豪华酒店价、滩涂里搞起国家级“运动会”……看象山渔村的新鲜事
民宿卖出豪华酒店价、滩涂里搞起国家级“运动会”……看象山渔村的新鲜事◇政府和(hé)企业形成(xíngchéng)合力,精准拆解企业“不敢走”“不会走”的痛点,促进企业“出海”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体系作战”
◇“杭州是人工智能创新的(de)高地,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、纠纷处理等服务(fúwù)的要求很高。服务企业‘出海(chūhǎi)’,我们的服务必须兼具即时性与前瞻性。”
◇依托宁波、广东、安徽、马来西亚、塞尔维亚(sāiěrwéiyà)、泰国、越南七大运营中心,构建“链主引领(yǐnlǐng)、生态共生”的全球化技能培育新范式
◇推动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者向(xiàng)全球价值网络的构建者和主导者转变,需要以更加(gèngjiā)系统、完善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全力支持这场意义深刻的战略(zhànlüè)转型
文(wén)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郑可意
杭州市(hángzhōushì)知识产权(zhīshíchǎnquán)保护中心“六合一”服务台(2025 年 3 月 31 日摄) 赵子皓摄
当前,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,中国(zhōngguó)企业(qǐyè)面对新的时代命题:既需(xū)立足本土(běntǔ)稳健发展,也要勇于开拓海外市场,以服务世界、博采众长的海外实践经验,应用于推动本土产业创新升级,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。
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,已有200多万(duōwàn)浙商成功出海。他们的足迹(zújì)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(dìqū)。据统计,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达10.2万家,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接近90%。
企业“出海”需政府助力。在浙江,从(cóng)知识产权护航到海外平台搭建,从职教体系输出到供应链全球布局(bùjú),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(hélì),精准拆解企业“不敢(bùgǎn)走”“不会走”的痛点,促进企业“出海”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体系作战”。
企业(qǐyè)扬帆“出海”,首重(shǒuzhòng)安全。惧怕风险“不敢走”、缺乏(quēfá)能力“不会走”,信息不对称“不知道往哪走”……企业“走出去”,往往顾虑重重。
在浙江,政府政务增值服务的(de)一个新空间,是扮演“精准(jīngzhǔn)导航员”角色,通过提供基础性和前瞻性服务,为出海(chūhǎi)企业铺就安全高效的“快车道”。
作为(zuòwéi)连接创新与市场的命脉,知识产权保护是“导航”的重点方向。
2021年,全球(quánqiú)露营市场火热。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户外品牌挪客,却面临一场(yīchǎng)知识产权危机:企业在韩国的前(qián)独家经销商,手握其核心(héxīn)Logo的韩国注册商标,开出高达1000万美元的转让价格。挪客被迫陷入(xiànrù)一场漫长的法律拉锯战,虽然最终收回了商标权,却也付出了大额成本。
挪客的遭遇,并非孤例。专利、商标(shāngbiāo)、著作权相关的各类知识产权纠纷,成为悬在“出海”企业(qǐyè)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《2024年度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》报告显示,2024年,中国企业在美国(měiguó)和(hé)其他主要国家、地区(dìqū)新立案知识产权诉讼案件超1300起。
“杭州是人工智能创新的高地,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、纠纷处理等服务(fúwù)的要求(yāoqiú)很高。服务企业‘出海’,我们的服务必须兼具即时性与前瞻性。”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陈兆波(chénzhàobō)说。
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(de)全国首个产业类知识产权保护中心(zhōngxīn),该中心开展的专利预审服务(fúwù)为企业铺就一条快速获权的便利通道。“通过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,专利获权的平均周期为65.8天,较普通申请方式提速80%以上(yǐshàng)。”陈兆波说。
同时,中心每月动态发布(fābù)海外知识产权(zhīshíchǎnquán)信息和风险预警,组织专题培训,汇编发布《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(yìngduì)典型案例集》,让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海外环境能心中有数。
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发展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胡叶飞表示(biǎoshì),杭州持续完善包括海外专家(zhuānjiā)律师、服务机构、海外公益服务点信息在内的援助资源库、纠纷数据库、法律信息库等资源池,并着力开发针对重点国家及(jí)地区的知识产权法规(fǎguī)制度解读、纠纷应对指引指南,目前已(yǐ)与9个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服务机构建立对接渠道。
在知识产权保护(bǎohù)之外,由地方政府牵头在海外设立服务平台,助力中小微企业出海,是另一种“导航”模式(móshì)。
2024年初,浙江省湖州(húzhōu)市商务局联合浙江侨界青年联合会,搭建省内首个“1+N”国际商务综合(zōnghé)服务平台,帮助企业对接(duìjiē)海外产业链与供应链。该平台负责人表示,目前已在墨西哥、塞尔维亚等13个国家(guójiā)和地区设立湖州海外服务中心,通过全面打造(dǎzào)促进交易、服务贸易、风险防控和政策落地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为出海拓市小微企业部分缓解资源要素分散、渠道能力不足、市场拓展困难(kùnnán)、合规认证复杂(fùzá)等压力。
比如,安吉县一家(yījiā)制椅企业缺乏海外拓展渠道,平台为(wèi)其提供从市场调研(shìchǎngdiàoyán)到运输清关的“一站式”服务,助其(zhùqí)成功获得巴西订单;湖州市一家叉车企业在平台协助下成功开拓俄罗斯、塞尔维亚和巴西市场,并在积极筹划成立合资公司、签订代理协议等后续事宜……
“政务服务精准导航的核心,就是把‘不敢走’‘不会走’的焦虑(jiāolǜ),转化成‘看得清’‘走得稳’的信心。”浙商研究中心委员兼秘书长、浙江省发展规划(guīhuà)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说(shuō)。
企业“出海”,安全“登陆”只是起点。全球化征途上,中国企业如何站稳脚跟、跑得(dé)更快?“人”的因素(yīnsù)不可忽视。
当中国制造(zhìzào)扬帆远航,高技能人才(réncái)的供需矛盾在国内外(guónèiwài)日益凸显——国内产业升级亟需相应人才群体支撑,海外市场拓展也面临人力资源薄弱的掣肘。
“特别是,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、维修、保养、设计及应用人员(rényuán)缺口巨大(jùdà)。”海天塑机集团组织发展(fāzhǎn)总监兼浙江海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兴说,这是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。
人才短缺在海外市场更为严峻。商务部、国家统计(tǒngjì)局和(hé)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《2023年度(niándù)中国对外直接(zhíjiē)投资统计公报》显示,到2023年底,中国已在东盟设立超过7400家直接投资企业,雇佣超过72万名外国员工。
“然而(ránér),越南、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职业教育(jiàoyù)体系(tǐxì)偏重农业与旅游,工业技术人才培养近乎空白(kòngbái),职业教育的设备、教材、师资均显不足,人力资源质量难以适配中国制造业企业‘出海’的人才需求。”陈兴说。
2020年(nián),海天塑机集团联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大学,开创性构建起“以内循环(xúnhuán)带动外循环”的(de)产业工人育才模式。
深度打通校企壁垒,重构(zhònggòu)职业培养体系,海天教育(jiàoyù)突破传统单一专业课(zhuānyèkè)局限,融合基础理论、专业技能、行业知识、岗位实践及职业素养,打造多元课程矩阵,从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的需求出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。
“以我们与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、宁波技师学院联合运营的宁波市公共实训(shíxùn)中心为例,每年(měinián)仅(jǐn)注塑方向就能完成1000人次以上的技能培训,他们中有80%都是农民工(nóngmíngōng)、普通技术工人,甚至(shènzhì)是商科、文科的本科生。”陈兴说,技能培训完成后,高质量就业率超98%。
与此同时,依托海天(hǎitiān)塑机集团覆盖130余国的全球服务网络及链主企业优势,这一育人模式,正向(xiàng)海外输出。针对不同国家特点采取(cǎiqǔ)灵活策略,学校一方面向人才紧缺地区直接输送中国技术骨干,另一方面吸引当地在(zài)华留学生参与系统化的工业技能教育。
“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流动,更利于中国产业生态的整体出海。”陈兴介绍,海天(hǎitiān)塑机集团正协同政府(zhèngfǔ)、学校与国内外(guónèiwài)产业链上下游超10万家企业,推动“教育链-人才链-产业链-创新链”四链融合,将涵盖研发、生产、服务(fúwù)、法律咨询的制造业全生态输出海外(hǎiwài)。
海天教育的发展目标(mùbiāo)非常清晰:未来三至(sānzhì)(zhì)五年内,将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提升至3万~5万人次,覆盖注塑(zhùsù)、数控、压铸、新能源装备多领域,依托宁波、广东、安徽、马来西亚、塞尔维亚、泰国、越南七大运营中心,构建“链主引领、生态共生”的全球化技能培育新范式。
内源(nèiyuán)驱动、外向拓展、内外联动(liándòng)。从填补国内人才鸿沟到破解海外用工困局,海天教育(jiàoyù)的探索释放一个信号:中国制造业企业“出海”正从单一产品输出,向着以体系化职教赋能全球(quánqiú)产业发展的方向,开启全新探索。
在中国(zhōngguó)纺织业重镇绍兴柯桥区,外贸领军(lǐngjūn)企业木林森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(huángyǒng)告诉记者,自2005年企业创办以来,他几乎每年都要到超过十个国家拜访客户、调研市场。
他坚信,柯桥要实现“布”满全球的目标,企业家就得先(xiān)做到“步”满全球。如今,他领导的企业从纺纱、织布到印染、制衣、包装(bāozhuāng)、销售全链条布局,已(yǐ)将产品远销70多个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(dìqū)。
飞越太平洋,几千公里外的印度尼西亚是(shì)黄勇“开疆拓土(kāijiāngtuòtǔ)”的目标之一。2018年(nián),黄勇在印度尼西亚投建印染厂。经过多年经营,该厂现有生产线10条、员工700余名,年产成品3亿米,2024年销售额(niánxiāoshòué)达1.6亿元。
“以柯桥为大本营,把握好‘一带一路’建设机遇,积极(jījí)布局海外工厂。”黄勇的理想,是打造“中国+N”的分布式供应链网络(wǎngluò)。
木林森的(de)发展模式,高度(gāodù)契合指引浙江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二十余年的“地瓜经济”理论——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,汲取阳光、雨露和养分,而它(tā)的块茎始终(shǐzhōng)稳固在根基部,藤蔓伸展扩张的最终目的是让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。
浙江省商务厅(shāngwùtīng)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浙江累计备案对外投资企业超1.4万家,对外投资备案额(é)1448.8亿美元,覆盖153个国家和(hé)地区,涌现出青山、吉利、海亮等世界500强企业。
支持龙头企业海外并购,“跨境电商+海外仓”服务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,以海外产业园为(wèi)载体“借船(jièchuán)出海”,以建设总部经济园区引领企业全球化布局……经过(jīngguò)多年发展,扎根浙江的“在地全球化”形成(xíngchéng)多种发展模式。
例如,华立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设的(de)中亚华塔工业园,已于2024年底完成首批入园企业签约。园区(yuánqū)全部开发完毕后(hòu),预计可容纳近百家企业入驻,并为其提供标准熟地、自建厂房、保税仓,以及税收优惠、法律合规、劳动力招聘、供应链对接等(děng)服务。
又如,振石(zhènshí)集团等企业,向外在印尼、刚果(金)等国建立生产基地(jīdì)和资源开发基地,打造、延伸(yánshēn)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条;在内建设“凤凰湖总部经济集聚区”,吸引15家总部企业入驻,形成“总部在桐乡、基地在海外、营销在全球”的格局。
“‘在地出海’模式,将产业链上最丰厚的利润、最尖端的技术和对供应链的掌控(zhǎngkòng)力,最大程度地留在了中国。同时(tóngshí),也为东道国带去了就业、技术溢出、税收和市场活力,实现双赢。”潘毅(pānyì)刚说。
推动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者向全球价值网络的(de)构建者和主导者转变,需要以更加系统、完善(wánshàn)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全力支持这场意义深刻的战略(zhànlüè)转型。
业内专家认为,首先需筑牢(xūzhùláo)“大本营”根基。持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,保护知识产权,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构建更(gèng)智能、更有(yǒu)韧性的供应链网络,确保中国作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和高端制造基地的稳固地位(dìwèi)。
近年来,浙江加快壮大总部企业基本盘。聚焦先进制造业、数字经济、现代服务业、现代农业,培育发展根植浙江、布局全球(quánqiú),现代化治理水平高(gāo)、统筹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能力强的民营经济总部企业,支持其抢抓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、RCEP等国际合作机遇,加强(jiāqiáng)与欧盟(ōuméng)、东盟国家的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合作,以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(gōngyìngliàn),掌控战略资源、拓展新兴市场。
其次,铺就(pùjiù)“本地化”通途(tōngtú),助力企业更快融入当地(dāngdì)。为企业提供东道国在用工、环保、社区关系等方面的实用指南;搭建与当地政府、商会的良性沟通桥梁;鼓励企业在海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培养本地人才(réncái),真正“扎下根”,赢得认同。
浙江省商务部门将(ménjiāng)整合各类跨境服务资源,海内外联动、线(xiàn)上线下互动、省市县协同,集成“企业出海一件事”服务功能,作为2025年商务工作的重点方向,加快(jiākuài)建设海外综合服务平台。据了解,湖州通过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已累计帮助企业达成意向订单近(jìn)1亿元;下一阶段,计划在德国(déguó)、沙特等地新增3个海外中心。
其三,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和高水平安全。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手段、织密涉外法律网络、强化电商物流保障、完善企业海外利益保障机制、构建国别风险评估体系等,加快建设(jiànshè)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为外贸外资(wàizī)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,助力越来越多浙企“走(zǒu)出去”,在(zài)全球市场中破浪前行。
从精准导航拆暗礁,到(dào)体系赋能强筋骨,再到支撑“在地扎根(zhāgēn)”的价值跃升,浙江深度理解并快速响应(xiǎngyìng)企业在全球化精耕时代的深层次需求。
政府主动(zhǔdòng)系统“搭台”,企业自信稳步“远航”,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纽带也将在这种(zhèzhǒng)创新互动中,编织得更加紧密与坚韧。
(《瞭望(liàowàng)》2025年第25期 )
◇政府和(hé)企业形成(xíngchéng)合力,精准拆解企业“不敢走”“不会走”的痛点,促进企业“出海”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体系作战”
◇“杭州是人工智能创新的(de)高地,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、纠纷处理等服务(fúwù)的要求很高。服务企业‘出海(chūhǎi)’,我们的服务必须兼具即时性与前瞻性。”
◇依托宁波、广东、安徽、马来西亚、塞尔维亚(sāiěrwéiyà)、泰国、越南七大运营中心,构建“链主引领(yǐnlǐng)、生态共生”的全球化技能培育新范式
◇推动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者向(xiàng)全球价值网络的构建者和主导者转变,需要以更加(gèngjiā)系统、完善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全力支持这场意义深刻的战略(zhànlüè)转型
文(wén) |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 郑可意
杭州市(hángzhōushì)知识产权(zhīshíchǎnquán)保护中心“六合一”服务台(2025 年 3 月 31 日摄) 赵子皓摄
当前,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,中国(zhōngguó)企业(qǐyè)面对新的时代命题:既需(xū)立足本土(běntǔ)稳健发展,也要勇于开拓海外市场,以服务世界、博采众长的海外实践经验,应用于推动本土产业创新升级,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。
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,已有200多万(duōwàn)浙商成功出海。他们的足迹(zújì)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(dìqū)。据统计,浙江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达10.2万家,对全省进出口增长贡献率接近90%。
企业“出海”需政府助力。在浙江,从(cóng)知识产权护航到海外平台搭建,从职教体系输出到供应链全球布局(bùjú),政府和企业形成合力(hélì),精准拆解企业“不敢(bùgǎn)走”“不会走”的痛点,促进企业“出海”从“单打独斗”转向“体系作战”。
企业(qǐyè)扬帆“出海”,首重(shǒuzhòng)安全。惧怕风险“不敢走”、缺乏(quēfá)能力“不会走”,信息不对称“不知道往哪走”……企业“走出去”,往往顾虑重重。
在浙江,政府政务增值服务的(de)一个新空间,是扮演“精准(jīngzhǔn)导航员”角色,通过提供基础性和前瞻性服务,为出海(chūhǎi)企业铺就安全高效的“快车道”。
作为(zuòwéi)连接创新与市场的命脉,知识产权保护是“导航”的重点方向。
2021年,全球(quánqiú)露营市场火热。总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户外品牌挪客,却面临一场(yīchǎng)知识产权危机:企业在韩国的前(qián)独家经销商,手握其核心(héxīn)Logo的韩国注册商标,开出高达1000万美元的转让价格。挪客被迫陷入(xiànrù)一场漫长的法律拉锯战,虽然最终收回了商标权,却也付出了大额成本。
挪客的遭遇,并非孤例。专利、商标(shāngbiāo)、著作权相关的各类知识产权纠纷,成为悬在“出海”企业(qǐyè)头顶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《2024年度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调查》报告显示,2024年,中国企业在美国(měiguó)和(hé)其他主要国家、地区(dìqū)新立案知识产权诉讼案件超1300起。
“杭州是人工智能创新的高地,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、纠纷处理等服务(fúwù)的要求(yāoqiú)很高。服务企业‘出海’,我们的服务必须兼具即时性与前瞻性。”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陈兆波(chénzhàobō)说。
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(de)全国首个产业类知识产权保护中心(zhōngxīn),该中心开展的专利预审服务(fúwù)为企业铺就一条快速获权的便利通道。“通过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,专利获权的平均周期为65.8天,较普通申请方式提速80%以上(yǐshàng)。”陈兆波说。
同时,中心每月动态发布(fābù)海外知识产权(zhīshíchǎnquán)信息和风险预警,组织专题培训,汇编发布《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(yìngduì)典型案例集》,让企业面对复杂多变的海外环境能心中有数。
杭州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发展促进处相关负责人胡叶飞表示(biǎoshì),杭州持续完善包括海外专家(zhuānjiā)律师、服务机构、海外公益服务点信息在内的援助资源库、纠纷数据库、法律信息库等资源池,并着力开发针对重点国家及(jí)地区的知识产权法规(fǎguī)制度解读、纠纷应对指引指南,目前已(yǐ)与9个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服务机构建立对接渠道。
在知识产权保护(bǎohù)之外,由地方政府牵头在海外设立服务平台,助力中小微企业出海,是另一种“导航”模式(móshì)。
2024年初,浙江省湖州(húzhōu)市商务局联合浙江侨界青年联合会,搭建省内首个“1+N”国际商务综合(zōnghé)服务平台,帮助企业对接(duìjiē)海外产业链与供应链。该平台负责人表示,目前已在墨西哥、塞尔维亚等13个国家(guójiā)和地区设立湖州海外服务中心,通过全面打造(dǎzào)促进交易、服务贸易、风险防控和政策落地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为出海拓市小微企业部分缓解资源要素分散、渠道能力不足、市场拓展困难(kùnnán)、合规认证复杂(fùzá)等压力。
比如,安吉县一家(yījiā)制椅企业缺乏海外拓展渠道,平台为(wèi)其提供从市场调研(shìchǎngdiàoyán)到运输清关的“一站式”服务,助其(zhùqí)成功获得巴西订单;湖州市一家叉车企业在平台协助下成功开拓俄罗斯、塞尔维亚和巴西市场,并在积极筹划成立合资公司、签订代理协议等后续事宜……
“政务服务精准导航的核心,就是把‘不敢走’‘不会走’的焦虑(jiāolǜ),转化成‘看得清’‘走得稳’的信心。”浙商研究中心委员兼秘书长、浙江省发展规划(guīhuà)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说(shuō)。
企业“出海”,安全“登陆”只是起点。全球化征途上,中国企业如何站稳脚跟、跑得(dé)更快?“人”的因素(yīnsù)不可忽视。
当中国制造(zhìzào)扬帆远航,高技能人才(réncái)的供需矛盾在国内外(guónèiwài)日益凸显——国内产业升级亟需相应人才群体支撑,海外市场拓展也面临人力资源薄弱的掣肘。
“特别是,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、维修、保养、设计及应用人员(rényuán)缺口巨大(jùdà)。”海天塑机集团组织发展(fāzhǎn)总监兼浙江海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兴说,这是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。
人才短缺在海外市场更为严峻。商务部、国家统计(tǒngjì)局和(hé)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《2023年度(niándù)中国对外直接(zhíjiē)投资统计公报》显示,到2023年底,中国已在东盟设立超过7400家直接投资企业,雇佣超过72万名外国员工。
“然而(ránér),越南、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职业教育(jiàoyù)体系(tǐxì)偏重农业与旅游,工业技术人才培养近乎空白(kòngbái),职业教育的设备、教材、师资均显不足,人力资源质量难以适配中国制造业企业‘出海’的人才需求。”陈兴说。
2020年(nián),海天塑机集团联合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共建智能制造领域企业大学,开创性构建起“以内循环(xúnhuán)带动外循环”的(de)产业工人育才模式。
深度打通校企壁垒,重构(zhònggòu)职业培养体系,海天教育(jiàoyù)突破传统单一专业课(zhuānyèkè)局限,融合基础理论、专业技能、行业知识、岗位实践及职业素养,打造多元课程矩阵,从全产业链(chǎnyèliàn)的需求出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。
“以我们与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、宁波技师学院联合运营的宁波市公共实训(shíxùn)中心为例,每年(měinián)仅(jǐn)注塑方向就能完成1000人次以上的技能培训,他们中有80%都是农民工(nóngmíngōng)、普通技术工人,甚至(shènzhì)是商科、文科的本科生。”陈兴说,技能培训完成后,高质量就业率超98%。
与此同时,依托海天(hǎitiān)塑机集团覆盖130余国的全球服务网络及链主企业优势,这一育人模式,正向(xiàng)海外输出。针对不同国家特点采取(cǎiqǔ)灵活策略,学校一方面向人才紧缺地区直接输送中国技术骨干,另一方面吸引当地在(zài)华留学生参与系统化的工业技能教育。
“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流动,更利于中国产业生态的整体出海。”陈兴介绍,海天(hǎitiān)塑机集团正协同政府(zhèngfǔ)、学校与国内外(guónèiwài)产业链上下游超10万家企业,推动“教育链-人才链-产业链-创新链”四链融合,将涵盖研发、生产、服务(fúwù)、法律咨询的制造业全生态输出海外(hǎiwài)。
海天教育的发展目标(mùbiāo)非常清晰:未来三至(sānzhì)(zhì)五年内,将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提升至3万~5万人次,覆盖注塑(zhùsù)、数控、压铸、新能源装备多领域,依托宁波、广东、安徽、马来西亚、塞尔维亚、泰国、越南七大运营中心,构建“链主引领、生态共生”的全球化技能培育新范式。
内源(nèiyuán)驱动、外向拓展、内外联动(liándòng)。从填补国内人才鸿沟到破解海外用工困局,海天教育(jiàoyù)的探索释放一个信号:中国制造业企业“出海”正从单一产品输出,向着以体系化职教赋能全球(quánqiú)产业发展的方向,开启全新探索。
在中国(zhōngguó)纺织业重镇绍兴柯桥区,外贸领军(lǐngjūn)企业木林森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勇(huángyǒng)告诉记者,自2005年企业创办以来,他几乎每年都要到超过十个国家拜访客户、调研市场。
他坚信,柯桥要实现“布”满全球的目标,企业家就得先(xiān)做到“步”满全球。如今,他领导的企业从纺纱、织布到印染、制衣、包装(bāozhuāng)、销售全链条布局,已(yǐ)将产品远销70多个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(dìqū)。
飞越太平洋,几千公里外的印度尼西亚是(shì)黄勇“开疆拓土(kāijiāngtuòtǔ)”的目标之一。2018年(nián),黄勇在印度尼西亚投建印染厂。经过多年经营,该厂现有生产线10条、员工700余名,年产成品3亿米,2024年销售额(niánxiāoshòué)达1.6亿元。
“以柯桥为大本营,把握好‘一带一路’建设机遇,积极(jījí)布局海外工厂。”黄勇的理想,是打造“中国+N”的分布式供应链网络(wǎngluò)。
木林森的(de)发展模式,高度(gāodù)契合指引浙江开放型经济长足发展二十余年的“地瓜经济”理论——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,汲取阳光、雨露和养分,而它(tā)的块茎始终(shǐzhōng)稳固在根基部,藤蔓伸展扩张的最终目的是让块茎长得更加粗壮硕大。
浙江省商务厅(shāngwùtīng)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浙江累计备案对外投资企业超1.4万家,对外投资备案额(é)1448.8亿美元,覆盖153个国家和(hé)地区,涌现出青山、吉利、海亮等世界500强企业。
支持龙头企业海外并购,“跨境电商+海外仓”服务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,以海外产业园为(wèi)载体“借船(jièchuán)出海”,以建设总部经济园区引领企业全球化布局……经过(jīngguò)多年发展,扎根浙江的“在地全球化”形成(xíngchéng)多种发展模式。
例如,华立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投资建设的(de)中亚华塔工业园,已于2024年底完成首批入园企业签约。园区(yuánqū)全部开发完毕后(hòu),预计可容纳近百家企业入驻,并为其提供标准熟地、自建厂房、保税仓,以及税收优惠、法律合规、劳动力招聘、供应链对接等(děng)服务。
又如,振石(zhènshí)集团等企业,向外在印尼、刚果(金)等国建立生产基地(jīdì)和资源开发基地,打造、延伸(yánshēn)产业链(chǎnyèliàn)条;在内建设“凤凰湖总部经济集聚区”,吸引15家总部企业入驻,形成“总部在桐乡、基地在海外、营销在全球”的格局。
“‘在地出海’模式,将产业链上最丰厚的利润、最尖端的技术和对供应链的掌控(zhǎngkòng)力,最大程度地留在了中国。同时(tóngshí),也为东道国带去了就业、技术溢出、税收和市场活力,实现双赢。”潘毅(pānyì)刚说。
推动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者向全球价值网络的(de)构建者和主导者转变,需要以更加系统、完善(wánshàn)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全力支持这场意义深刻的战略(zhànlüè)转型。
业内专家认为,首先需筑牢(xūzhùláo)“大本营”根基。持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,保护知识产权,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构建更(gèng)智能、更有(yǒu)韧性的供应链网络,确保中国作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和高端制造基地的稳固地位(dìwèi)。
近年来,浙江加快壮大总部企业基本盘。聚焦先进制造业、数字经济、现代服务业、现代农业,培育发展根植浙江、布局全球(quánqiú),现代化治理水平高(gāo)、统筹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能力强的民营经济总部企业,支持其抢抓共建“一带一路”、RCEP等国际合作机遇,加强(jiāqiáng)与欧盟(ōuméng)、东盟国家的产业链(chǎnyèliàn)合作,以全球视野布局产业链供应链(gōngyìngliàn),掌控战略资源、拓展新兴市场。
其次,铺就(pùjiù)“本地化”通途(tōngtú),助力企业更快融入当地(dāngdì)。为企业提供东道国在用工、环保、社区关系等方面的实用指南;搭建与当地政府、商会的良性沟通桥梁;鼓励企业在海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,培养本地人才(réncái),真正“扎下根”,赢得认同。
浙江省商务部门将(ménjiāng)整合各类跨境服务资源,海内外联动、线(xiàn)上线下互动、省市县协同,集成“企业出海一件事”服务功能,作为2025年商务工作的重点方向,加快(jiākuài)建设海外综合服务平台。据了解,湖州通过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已累计帮助企业达成意向订单近(jìn)1亿元;下一阶段,计划在德国(déguó)、沙特等地新增3个海外中心。
其三,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(fāzhǎn)和高水平安全。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手段、织密涉外法律网络、强化电商物流保障、完善企业海外利益保障机制、构建国别风险评估体系等,加快建设(jiànshè)海外综合服务体系,为外贸外资(wàizī)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,助力越来越多浙企“走(zǒu)出去”,在(zài)全球市场中破浪前行。
从精准导航拆暗礁,到(dào)体系赋能强筋骨,再到支撑“在地扎根(zhāgēn)”的价值跃升,浙江深度理解并快速响应(xiǎngyìng)企业在全球化精耕时代的深层次需求。
政府主动(zhǔdòng)系统“搭台”,企业自信稳步“远航”,中国与世界的经济纽带也将在这种(zhèzhǒng)创新互动中,编织得更加紧密与坚韧。
(《瞭望(liàowàng)》2025年第25期 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